查找更多原创文章 - (http://www.blackseducer.com) 加快国际物流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对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大窑湾保税港区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国际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了显着位置。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必须在了解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特点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随着一些大型跨国物流公司落户我市,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资,更重要的是世界最先进的经营理念、物流管理经验、国际市场和客户网络。这将促使我市原有的传统物流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方式,实现仓储、配送、运输、采购等业务的程序化管理,加快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转。
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加快。近年来,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成为我市物流企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保税区内注册的物流企业有100多家,占区内注册物流企业的50%左右。这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整合物流资源,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灵活的运营机制,带动整个物流业功能和水平的提升。
机场物流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一些高附加值的IT、生物医药产品成为机场物流新的货种,促进了我市航空货运业务的发展。截至目前,大连机场已开通航线119条,其中国际航线43条。 2006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4.5万吨,比上年增长12.4%,居全国第13位。
日本、韩国已成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国家。目前,我市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中,服务对象大部分是日本、韩国。保税区现有69家外资国际物流企业中,日韩独资、合资企业38家;中山区约83%的国际物流企业经营日韩业务。
国际物流范围不断扩大。在原有汽车配件、石蜡、粮食、玻璃制品、钢材及金融产品、服装辅料等货物品类基础上,新增高附加值电子电器元件等产品。在继续服务东北三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拓宽区域范围和供货渠道,目前已拓展至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以及上海、广东等省市。
辐射腹地的陆上国际物流网络正在形成。依托高速公路,建成连接省内各城市的物流网络,开通了7条至沉阳、长春、哈尔滨、图们、通辽等中心城市的集装箱班列,拥有哈尔滨、沉阳、通辽等大型集装箱站。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专业仓库面积7000多平方米。
我市国际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我市从事国际物流业的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仍处于传统物流运营阶段。只能提供单一作业,无法提供网络设计等完整流程,以及货物采购、运输、中转、储存、管理、加工和配送服务的全过程,市场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基础运输上。服务。
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市国际物流统筹规划、精细化组织管理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相关政策的把握、运用和落实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物流企业缺乏交流平台,出现了企业间产业碎片化、个体盲目发展等问题。
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我市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统一协调、合理调度和规范管理,现有国际物流企业注重纵向联盟发展,忽视横向联盟发展,导致无法有效开展国际物流业务。有效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平均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至6倍。
空港国际物流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北京已建立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天津、上海等也在积极筹建。作为我国连接日本、韩国、俄罗斯的枢纽机场,我市尚未建立空港物流中心。现有大连机场物流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周期时间已不能满足IT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国际物流业务及时、快速的需求。
我市国际物流业发展对策
突出重点,率先打造保税港区国际物流平台。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功能,加快拓展国际物流服务的主要货种、地区、企业,形成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努力将保税功能向内陆延伸,构建以大连保税港区为龙头、腹地保税物流中心为节点、连接东北内陆无水港的多功能、一体化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通过发展区域物流、多式联运信息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服务,实现保税港区与腹地客户之间的零距离物流服务。加快建设一批保税港区覆盖面广、优势突出的保税物流中心和物流基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有效打造保税港区东北亚重要枢纽国际配送、配送、物流港口。
创新制度,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整合,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选择一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运营规范的物流企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旗舰。我市物流业发展情况。引导中小物流企业进行资产、信息、业务整合,鼓励其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通过重组、联盟,打破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形成一批公信力高、示范效应明显、有能力提供全方位专业化、高水平服务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优质服务将形成,带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统筹推进空港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将空港物流产业园建设纳入全市国际物流体系并进行系统规划;加快现有空港物流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各类配套设施,充分发挥空港对国际物流业的促进作用。借助我国航空运输市场逐步开放和国家扩大东北地区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批准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空港国际物流中心;加强空港物流产业园与大连保税港区的沟通协调,建立海、陆、空发展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拓展功能,打造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在现有通关平台基础上,探索集通关、检验检疫、外汇、工商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通关网络,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梳理各项审批和监管流程,形成更加合理、快捷、高效的通关流程。鼓励国际物流企业对接统一物流通关平台,提高通关速度,降低运营成本。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配送管理体系,打造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
加强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发展、交通体系建设、通关平台协调、利益分配等问题,必须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立物流管理部门与物流运营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提高国际物流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物流协会作用,制定行业管理规定,实现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使国际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
提高服务水平,为国际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重点改善口岸政策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制定规范的国际物流业支持政策。对比周边港口收费标准,进一步理顺我市港口收费标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物流经营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多层次物流人才培训教育,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